眼前这位瘦小的老人叫马旭,她少小离家参军,多次立功授勋;和平年代她坚尽心本职、乐守清贫,却在86岁这年,以一次“豪奢”的捐献震惊了社会。
初秋的一天,作为当年抗美援朝的老兵,马旭和老伴颜学庸又一次来到黄继光纪念馆,以一堂特殊的党课纪念战友,传承红色精神。虽然早已离休多年,但马旭和老伴最爱穿的依然是那身迷彩服。老两口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战士们训练。
1946年2月,马旭的家乡——黑龙江省木兰县获得解放。不久,14岁的马旭在母亲的支持下,参军入伍,经受了解放战争的炮火考验。1951年,马旭随志愿军入朝作战,并与战斗英雄黄继光分到同一支部队。在上甘岭战役中,她几次立功,先后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、保卫和平纪念章和朝鲜政府三等功勋章。战争结束后,马旭回国,被分配到第一军医大学,成为一名军医学员。
1961年,听说新组建的空降兵部队急缺医务人员,马旭放弃在武汉军区总医院的工作,主动申请来到空降兵部队。一个大考验来了,作为军医,她必须先学会跳伞。马旭说:“如果我们当军医的跟着他们,他们心里就有底了,受伤也不要紧,有医生跟着。他们作战会更勇敢,更能提高战斗力。”
然而,因为一米五的个头和不足70斤的体重,马旭想成为一名伞兵的申请没有被批准。她不甘心,晚上偷偷跑到训练场练习跳伞动作,每天跳上百次。在半年后的空降兵考核中,马旭顺利通过。从1962年第一次登机跳伞开始,马旭的跳伞生涯持续了二十多年。期间她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——第一个跳伞女兵、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、实施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。
马旭热爱蓝天,时刻想着用自身所学,为空降兵事业作出贡献。自从开始跳伞后,一个问题便时刻萦绕在她心头。伞兵从高空着陆的一瞬间,在强大的冲击力作用下,一旦掌握不好要领,就会造成腰部或者踝部的骨折。马旭和丈夫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,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科研攻关,并先后发表了上百篇论文。他们攻克的“充气护踝”、“高原供氧背心”等四个国家级专利项目,对保护空降兵战士的健康和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马旭的家在武汉远郊的黄陂区。上世纪80年代,马旭和老伴以大校军衔离休,他们放弃了上级安排的住房,搬到了部队旁边这个偏僻的小院。老两口自己盖了两间低矮的砖房,并在房前开垦出一片土地,栽上橘子树,种上蔬菜。在这个充满年代感的房间里,沙发经过不断地缝缝补补,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,睡的床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木板床。他们身上穿的衣服补了又补。
然而,就是这个过日子如此“抠门”的老人,却在2019年的秋天用一次“豪奢”的举动震惊了社会。9月13日,马旭和老伴颜学庸捐出了他们毕生的积蓄——1000万元,那是他们几十年用工资、奖金和专利费用积攒起来的,也是他们勤俭度日的成果。这些钱将无偿捐献给马旭的家乡——黑龙江省木兰县,用于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。马旭说:“希望孩子们能获得知识的力量,像自己一样,寻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。”
不仅要让家乡的孩子努力读书,87岁的马旭如今自己也在埋头苦读。她说,还想为社会再多做点事。
少小离家,戎马一生。半个多世纪的行医之路,她为无数战友点亮了生命的火把。一生坚守清贫,她用大爱为万千孩童照亮人生的道路。马旭说,胸怀初心,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。